
沉淀池種類 平流式沉淀池 單池處理水量 ---(m3/h)
該處理工藝是原紡織部設計院"七五"科研攻關成果。是近幾年來在印染廢水處理中采用較多,較成熟的工藝流程。這里的厭氧處理不是傳統的厭氧硝化,而是進行水解和酸化作用。目的是對印染廢水中可生化性很差的某些高分子物質和不溶性物質通過水解酸化,降解為小分子物質和可溶性物質,提高可生化性和BOD5/CODCr值,為后續好氧生化處理創造條件。同時好氧生化處理產生的剩余污泥經沉淀池全部回流到厭氧生化段,因污泥在厭氧生化段有足夠的停留時間(8h~10h),能進行徹底的厭氧消化,使整個系統沒有剩余污泥排放,即達到自身的污泥平衡(注:僅有少量的無機泥渣會在厭氧段積累,但不必設專門的污泥處理裝置)。
厭氧池和好氧池中均安裝填料,屬生物膜法處理;生物炭池裝活性炭并供氧,兼有懸浮生長和固著生長法特點;脈沖進水的作用是對厭氧池進行攪拌
一、概述
深井曝氣廢水處理技術是在1975年左右發展起來的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由于其在廢水處理過程中顯示出極佳的效能,因此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并在世界各地相繼建成了中型、大型的污水處理裝置用于處理各種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均取得很佳的經濟技術效果。規模最大的深井曝氣污水處理工程日處理污水達百萬噸。
二、 深井的結構及運行原理:
深井是一個垂直置于地下的曝氣池。結構形式由上升管、下降管、頂槽三部分組成。深井的運行原理:在運行開始前,深井內充滿待處理的污水和活性污泥。首先向上升管通入壓縮空氣,由于氣體的楊升作用,井內液體開始循環,待循環液流穩定后,再慢慢地將壓縮空氣由上升管轉入下降管,最后把注入的空氣全部或大部分都轉移入下降管。通入下降管的壓縮空氣在隨循環液流沿下降管下降過程中,由于水壓力的不斷增加,氣體體積不斷減小,并逐漸溶入水中:到井底后反轉改沿上升管向上流,壓力逐漸減小,溶入水中的空氣又逐漸釋放出來,到深井頂槽后含氧極低的空氣釋放到大氣中去,然后進入下一循環。
三、工藝流程
四、工藝優點
深井曝氣工藝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深度大,氧轉移能力高,因此處理廢水快速高效。該工藝具有以下優點:
1) 占地少
深井曝氣處理廢水是在一垂直于地下的曝氣池中進行,占地是普通曝氣占地的1/50,與常規處理工藝相比較,可節約用地50%以上。
2) 運行費用低下
深井曝氣具有最優的水力和生物特性,溶解氧濃度高,氧化能力強,氧利用率高達60-90%,處理廢水所需功率消耗比普通曝氣法降低40%以上。深井裝置結構簡單,維修工作量小,污泥量少,也是運行費低的因素。
3) 投資省與普通曝氣相比可節約工程投資25-30%。
4) 能直接處理高濃有機廢水,耐水力和有機沖擊負荷能力強;常規曝氣法由于曝氣池中不能維持高的溶解氧,不能充分均勻地向廢水與微生物傳遞氧,氧利用率低,導致曝氣池體積大和充氧效率低,不耐BOD沖擊負荷等不能有效地處理高濃度廢水。深井法以空氣作氧源并能高效地被利用,深井中溶解氧可達40-60mg/l,因此可直接處理易被生物降解的高濃度廢水,而且耐水力和有機沖擊負荷,比普通法和純氧法處理費用低40%左右。
5) 調試啟動時間短
常規好氧生化處理工藝調試時間一般都在半個月以上,厭氧處理調試時間更長,一般需要1-2個月。深井曝氣工藝只需3-4天。
6) 污泥處置費用低
深井曝氣法污泥產量是普通曝氣法的1/2-1/3,優於延時曝氣,因此不僅污泥消化體積小,處置費用也低。
7) 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小
由于深井垂直置于地下,使處理水不暴露在冬季或夏季極端寒冷和酷熱的溫度中,一年四季均可保持良好的運行條件和處理效果。
8) 無絲狀菌造成的污泥膨脹問題
常規生物法處理有機廢水會發生因絲狀菌大量繁殖造成污泥膨脹,無法正常運行,而深井法改變了絲狀菌的形態,不會產生絲狀菌造成的污泥膨脹,便于污泥的固液分離。